蒙自拼搏奋进六十年之路

 

前 言

时间曾经在滇南的红色大地上或急或缓地流逝,多情地流淌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历史之河,滋养着一个

叫“蒙自”的美丽地方。


在群山峻岭的云贵高原,在四季如春的滇南之腹,在峻秀霞艳的目则山下,簇拥着一马平川的高原坝

子。彝语的“目则、目则”亲切地呼来唤去,渐渐演化成一个奇特的地名——“蒙自”,演化成对这

一方水土的昵称。


一万年前,敲敲打打的旧石器时代,那时的蒙自坝或许是一片汪洋,一群古人类在水边的马鹿洞繁衍

生息,留下了几米厚的古人类活动文化层遗址,后来被考古学家命名为“蒙自人”。他们就是这块红

土地的老祖先,这个神奇的马鹿洞也就成了红河流域乃至云南的人类发源地之一。历史第一次为蒙自

镌刻下深深的一笔。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西汉王朝在这片边远而广袤的红土地上设置了贲古县,管辖7000多平方公

里疆土,属益州郡所辖24县之一。之后历史的硝烟吹来拂去,东晋时贲古县消失,千余年的历史仅留

下零落成沙的几粒文字作为绵延的记忆。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始置蒙自县,县名沿用至今达734年,堪称“云南古县”。此后战争的

硝烟常常遮掩着生活的炊烟,蒙自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不断被兵家视为军事要冲,在中国近代史上上

演了一台台历史大戏,一时声名鹊起,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一座辉煌的云南近代历史文

化名城。


清光绪时,著名的中法战争把西南边陲的蒙自卷了进去。战争一开始,就开辟蒙自至保胜(越南老街

)驿道,传递军情。战争结束后,在蒙自城郊建昭忠祠,褒扬在中法战争中为国捐躯的2000余名将

士。清?光绪十三年(1887),清廷与法国签订《中法续议商务专条》,指定开广西龙州和云南蒙自为

通商处所,蒙自成为约开商埠。清?光绪十五年(1889)建成蒙自海关,紧接着,法国、英国、美国、

日本、意大利、德国、希腊等国纷纷在蒙自设领事馆,开办银行、洋行、医院、邮局、教堂等,蒙自

商埠逐渐成为云南最大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曾以一县的对外贸易总值占到云南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

100﹪。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有“蒙自路”和其它以大都市命名的街道穿梭共存,云南第一个海关、第

一个邮政局、第一个电报局等十几个第一由此诞生于蒙自,百年前蒙自的地位一度与昆明、广州这些

现在的大城市并驾齐驱。


大清的马帮在蒙蔓古道上嘶鸣着,西方的咖啡在南湖畔飘香着,迅猛的火车在滇越铁路上奔驰着,蒙

自的话题在国人和洋人的嘴里咀嚼着。混沌的历史孕育着新生的力量,改天换地的气息弥漫而来。


1927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的种子在蒙自这块火热的红土地上生根发芽。


1928年,云南地下党在蒙自县查尼皮村召开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大批云南地下党领导人

转移到蒙自开辟革命据点,使蒙自一度成为云南地下党的活动中心,留下了光辉的红色历史文化,不

断启迪着今天的执政党为民执政。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南迁蒙自办学,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著名教授

亦随之而来,为蒙自这座滇南重镇倍添浓墨重彩的世界一流文化。


1950年1月16日,蒙自解放,先后设立的蒙自专区行政公署、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均驻蒙自,后

迁个旧。


1992年,蒙自被列为云南省省级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对外开放县。


2003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驻地由个旧回迁蒙自。此后蒙自迎

来了建设滇南中心城市的跨越式发展轨道,每天都在书写着崭新的历史。


2010年9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复同意蒙自县改为蒙自市,掀开了这个滇南重镇更为崭新的

一页。


历史不止一次垂青蒙自,蒙自不止一次超越自己。

亲切关怀 巨大鼓舞

蒙自解放6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历届省州党委、政府领导十分关注蒙自的发展。胡锦涛、胡耀

邦、李克强、黄菊、姜春云、田纪云、陈至立、蒋树声、陈奎元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历届省州党委、

政府领导,或者到蒙自视察指导工作,或者接见蒙自的先进模范人物,对蒙自人民给予了巨大关怀和

鼓舞。

沧桑巨变 成就非凡

解放以来,蒙自与人民共和国同风雨,共奋进,铸辉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

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机遇谋发展,聚精会神

搞建设,创新机制增活力,务实拼搏求跨越,推进了各项事业提速提质提效发展。2009年全县实现生

产总值(GDP)60.67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7.6︰51.0︰31.4。全县城镇化水平达56.91%,建成区面

积达27.37平方公里。相继被列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首批科技工作试点县和云南省县域

文化建设试点县,成功协办了“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活动和“云南省第七届民运会”,被评为

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文明县

城、国家卫生县城、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中国西部最具特色城市;先后被授予“中国石榴之乡

”、“中国过桥米线之乡”称号。

(一)经济建设成就辉煌


经历60年的发展跨越,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工业经济快速发

展,效益质量同步提升;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总量比重不断扩大。生产总值由1953年的1564万元增加

到2009年的60.67亿元,增长了388倍,财政总收入由1952年的149.6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9.39亿元,增

长了627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52年的302元增加到2009年的24643元,增长了82倍;农民人均纯

收入由1959年的43元增加到2009年的3612元,增长了84倍。

1、拼搏、发展、辉煌的60年


60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县情,大力发展生产

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2、人民生活大变样


60年来,蒙自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日趋优化,衣食住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由

“温饱”到“全面小康”迈进。

3、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解放初期,蒙自基本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低。经过60年艰苦奋斗,

全县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蒙自被评为“云南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

最快县”,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优势县”行列。

4、魅力滇南中心城市迅速崛起


60年风雨历程,蒙自城从一个只有4平方公里4.9万人口的边陲小镇发展到现在27.37平方公里40.12万

人口的滇南中心城市。自90年代中期,以蒙自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契机,蒙自城市建设迈入加速发展时

期。2003年,州府回迁蒙自后,蒙自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先后被授予“中国西部最具特色城市”、

“国家卫生县城” 、“全国文明县城”。蒙自正从一个农业大县嬗变成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兴城

市,一个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西部名城正在滇南大地迅速崛起。

5、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解放60年来,蒙自县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超前决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不懈努力,经济综合实力大为增强,经济总量迅速扩

大,人民生活日益富足。

6、投资推动发展 规模显现效益


60年来,蒙自县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飞速发展,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

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60年来推动全县社会经济快速发

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得以迅速发展,建设成效显著,极大地增强了

发展后劲,为全县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009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8.23亿元,居全省

第23位,比1978年的270万元增长1785.2倍,年均增长27.32%。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有效地改善了

人民居住环境和城乡面貌。房地产开发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蓬勃发展。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极大

地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7、流通改革日益深化,消费市场日趋繁荣


2009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5亿元,居全省第26位,比1978年的4256万元增长37.4倍,

年均增长12.48%。

(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解放前,蒙自社会发展相当滞后。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蒙自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

育、旅游、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蓬勃发展,外事、侨务和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绩。军民双

拥共建全面推进,国防动员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残疾

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等工作稳步推进。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民

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创业宽松、社会文明、人居安全的良好环境逐渐形成。

1、科教兴县,优先发展教育


解放初期,全县仅有小学94所,在校生8000余人;中学两所,每年招生100人,中小学入学率极低。

2009至2010学年初,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05所,在校学生69380人,在职教职工4248人。

2、领导重视,构建和谐教育


60年来,蒙自县委、县政府领导虽几经更替,但他们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没有变,钟情教育的情愫没

有丢,办好大教育的痴心没有改。为打造蒙自教育品牌,实现蒙自教育全面扩容提质,努力把蒙自教

育建设成为服务全州、辐射滇南的科教城,国家、省、州、县各级领导为了这个目标倾注了大量的心

血,多次深入学校指导工作。

3、科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


2003年以来,随着城市建设及人口迅速膨胀,蒙自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2003年至2009年六年

间,全县投入7.4亿元完成了一系列“两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起点、高标准地整合蒙自教育资

源,新建了蒙自高级中学、蒙自三中、蒙自二小新校区、蒙自职中四所全省硬件设施一流的新学校,

总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1.08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共1.1万人;改扩建了蒙自二中、蒙自四小、文澜

高级中学。另外,投入资金17702.24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新建、改扩建、排危工程600多项。按照一

个乡镇办好一所中学、一所中心学校;一个村委会办好一所村级完小的原则,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积

极探索乡镇寄宿制办学模式,全县共撤并不合理校点175个,逐步向适度集中、规模办学、优化配置的

方向迈进,办学效益逐步提高。

4、敢为人先,教育改革活人心


2004年,我县率先在红河州开展了教育综合改革 (即校长公选制、教师聘任制、绩效分配制)。对全县

33所学校实施了校长公选,形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公选制。按照“公

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对教师实行竞争上岗,重新聘任,录入人员身份实行社会化,实行教

师聘任制。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

励机制。

5、内强素质,教育成果斐然


全县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建设合格学校、认真贯彻国家课程方案、

努力培育合格学生。1997年实现“两基”,1999年普及实验教学,2006年 “两基”顺利通过复核,

2009年荣获“云南省教育督导工作先进县”。2006至2009年高考总上线率分别为82.35%、79.92%、

87.35%、87.79%。中考总平均分逐年上升,2009年位居全州第一。

6、科技开发研究成果显著


60年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的进步好似滚滚向前的车轮,推动着蒙自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

程,推动着蒙自向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迈进。全县获各级

人民政府表彰奖励的科技成果项目共230项(农业类108项、工业类47项、文化教育类15项、医药卫生

类60项)。蒙自五里冲水库帷幕灌浆工程研究、盲谷水库的防渗处理等技术,创造了水库工程建设史

上的多项世界第一,分别获2000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州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原亚热带稻区规格化

养殖革胡子鲶试验示范,被推广辐射到全省12个地州、66个县(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获1987年国家星火科技奖、省星火科技一等奖;蒙自石榴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

展,2000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红河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7、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勃发


1978年至今,全县科技推广应用项目达981项,其中,农业科技461项,工业科技233项,工程建设科技

94项,医药卫生科技136项,新能源开发利用57项。2006年至2009年间,承担国家、省、州级项目19项,

获项目支持资金1221万元。这些先进适用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及各级科技项目在我县的实施,加速了科

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全县农业、工业、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发展,实现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

用。

8、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解放以来,蒙自体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荣获2000年全国体育先进县、2002年全国少数民族体育

先进集体、2005年全国文化工作先集体、2006年云南省文明单位和云南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蒙自县

被列为全国10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云南省15个县域文化建设试点县之一,并于2007年被

命名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特色县。

9、文化遗产保护逐步深入


蒙自县有各级重点保护单位30处38个保护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

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近年来,先后投资2300多万元,对大部分地面文物单位进行抢救维修,

使之成为集文化、教育、休闲为一体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时,持续开展对民族民间传

统文化资源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成功申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区2个、州级非物质文化之乡4个,并建立了资源数据和相应的保护措施。

10、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在政府推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依托城乡各种群众文艺组织、单项体育协会和校园师生,积极组织

策划各种大型文艺体育展演活动,节日群众文艺活动,主题文艺创作比赛活动,以及国内外文化艺术

交流活动,大力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努力丰富各民族群众文化生活,共建和谐社会,魅力蒙自。

11、旅游产业顺势而上


近10年来,县委、县政府将旅游业作为蒙自县支柱产业培育,规划编制了《蒙自县旅游发展规划》、

《蒙自县长桥海——碧色寨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云南省一大会址——查尼皮红色旅游概念

性规划》和《蒙自县乡村旅游规划》。2009年,省委、省政府将蒙自列为全省着力推进的40个重点旅

游城市和旅游县、全省八大会展商务旅游基地之一,将蒙自发展成为云南省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和重

要的旅游目的地。

12、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截止2009年底,全县有酒店宾馆238家(星级酒店6家,正在申报星级酒店的有6家),床位7297个,旅

游从业人员1万余人。旅行社8家(旅游服务网点1个),旅游汽车公司2家。2009年,全县接待游客

142.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76亿元,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稳步提高。

13、城乡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健全


建立了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功能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医疗、疾

病防控、妇幼保健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全县共有卫生事业机构40个,其中,州属5个,县属

7个乡镇卫生院14个,乡镇新农合管理站14个,此外,还有村级卫生所86个。有社会办医医疗机构(含

企事业、人民团体、个体对外门诊、诊所)127个,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14、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设备配置到位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投资1.4亿元新建了建筑面积达75000平方米的蒙

自县人民医院,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蒙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资200多万

元,投资近800万元新建和改建了14家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新建了86个规范的村卫生

所,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投资3000多万元为县人民医院配备了螺旋CT、彩色B超、1000毫安X光机、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动态心电图机、腹腔镜等大型设备。各乡镇卫生院也配备了B超、X光机、全自动

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目前,全县拥有万元以上医疗器械200余件,为提高诊疗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千家万户


2003年,蒙自被省政府列为2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后,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合的积极性逐年

提高,参保人数从2003年的209853人发展到2009年的252144人,参合率由81.5%提高到92.64%;2009

年,有31715人次住院得到了补助,补助金额2078.63万元,平均医疗费用1673.61元,人均补助资金

665元。有77693户次使用了家庭帐户资金,使用金额234.09万元,次均使用30.76元。

16、劳动保障促和谐


60年来,伴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就业政策的落实,劳动法规的施行,保障制度的完善

配套,蒙自县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网络不断延伸,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百姓安

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态势。

17、政策落实保民生


认真落实国家惠民政策、保障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想方设

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大力帮助农民工追薪讨债,重拳打击非法用工,强势推行农民工工伤保险,

扶危解困,怜贫惜老,为蒙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18、残疾人事业持续协调发展


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蒙自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康复

工作成效显著,教育、扶贫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宣传、文化、体育日趋活跃,残疾人维权得到高度

重视。目前,全县有残疾人2.1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35%。

2、2006年至2010年,全县有1878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与训练;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大幅度提高,120名残疾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11640名残疾人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就业;480名农村贫困

残疾人通过扶持摆脱贫困,1489名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4326名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386名城镇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96名贫困残疾人纳入五保供养、定期补助和临时

救济。

3、残疾人体育运动员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得32金17银12铜3个第四名和1个第六名的好成绩;获得

残疾人文艺比赛铜牌2枚;残疾人参加省、州职业技能竞赛获得第一名7个、第二名11个、第三名7个和

鼓励奖5个。

19、平安蒙自

近年来,蒙自县认真落实综治维稳及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深入广泛地开展平安建设的深化巩固工

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 专群结合、优势互补”的方针,不断强化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各项措施的 落实,构建以政法部门为主导

力量,部门单位共同协作,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发生,保障

了社会 稳定和治安良好。

按照“五规范”和“五化” 的要求,强化基层综治维稳力量,全面推进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夯实

综治维稳及平安建设的根基。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建立健全

工作机制,充分运用法律、政策和疏导教育相结合,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严厉打击严重刑

事犯罪活动,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势头。

20、快速发展中的广电事业


解放以来,蒙自广播电视事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设备设施不断更新,队伍不断壮大,广播覆盖率

不断扩大,电视频道、栏目、日播时间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2009年,上州电视台新闻1119条,

上州电台230条,名列全州第一。上省台80条,上中央台39条。同时完成精品节目《过桥拾梦》、《北

回归线上的绿色家园》等20余部专题片。经过不懈努力,不断提升蒙自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为蒙

自于更远中走向更强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三)精神文明之花炫丽绽放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精神文明

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注重实效,积极探索创

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人文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精神文

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三个文明建设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呈现出“政通人和、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道德良好、环境优美”的新气象,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

持。

1、提供精神支撑,构建和谐社会


蒙自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于1997年3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县文明委始终坚持“两

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城

乡文明程度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培育文明道德新风

尚为手段,以创造文明和谐社会环境为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积极推进社会主

义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夯实理论基础,提高思想素养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理论教育工作紧紧抓住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这一“中心

环节”,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中心组学习、培训会、报告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开

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江泽民文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等一系列紧扣时代主题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组建宣讲团,

深入到乡镇、机关、厂矿、农村和学校,在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类法

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理论素养,为全面建设蒙自小康社会打牢了思想基

础。

3、思想教育作先导,精神文明结硕果


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蒙自大发展,我们怎么办”、“蒙自精神”、“我心中的荣辱观”大讨论

活动以及“争创文明县城,争做文明市民”、“六讲六弘扬”、“做文明使者,树蒙自形象”主题教

育活动。蒙自县先后获得了“州级文明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

截止2010年10月,共创建省、州、县级文明单位159个、各级文明村35个、各级文明小城镇7个、县级

文明行业1个、各级文明社区4个、县级文明小区15个,评选星级文明户51695户。

(四)在文化立县的背景下书写历史


1983年3月29日,中共蒙自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成立,2003年,中共蒙自县委党史征集研究室更

名为中共蒙自县委党史研究室;蒙自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于1984年12月。2008年12月,原中共

蒙自县委党史研究室、蒙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完成了史志合署办公工作。

 

1、立足资政谱华章


多年来,史志工作硕果累累。先后整理编纂、出版发行了《中共蒙自县党史资料》第三辑、《蒙自五

十年 中共蒙自县社会主义时期大事记》;完成了《蒙自县党、政、军、统、群组织史资料》第一卷、

第二卷、第三卷的编写任务;编纂发行了《中共蒙自县第十一届委员会资料专辑》;编纂、出版发行

了《中共蒙自县委年鉴》、《中共蒙自县委执政纪要》及《烽火查尼皮》等地方党史资料,完成了从

蒙自建党至今党史大事记的征集、整理和编纂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县委党史研究室连续多年被评

为全省党史资料宣传发行先进单位;获州委颁发的红河州党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至2008年,

连续三年获全州党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1985年,蒙自县志办开始编修新编《蒙自县志》,

1995年完成首届修志任务。1996年,开始逐年编辑出版《蒙自年鉴》,至2009年已庚续出版十四部。

从1997至2009年,《蒙自年鉴》连续在云南省年鉴系列评奖活动中获奖,其中,《蒙自年鉴》(

2002版)还荣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二等奖,是《蒙自年鉴》创刊以来首次荣获国家级奖。

 

2、注重宣教 扩大影响


近年来,注重用文学形式写作、宣传地方党史,使党史资料变为文学的形象化、人性化,增强可读

性,扩大影响力。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协会员王必昆以蒙自党史为主题,创作了报告文学《云南的

“井冈山”》、《1928:行走在迤南大地上的青年》等10余万字的红色文学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

》、《边疆文学》、《云南史志》等核心刊物,并获得省级征文奖。20万字的报告文学集《巅峰

1928》被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列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作品,列为云南省作家协会重点扶

持作品,即将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并可能改编拍摄为电视专题片。这些党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使

蒙自地方党史获得了高起点的宣传教育效果,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五)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蒙自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共蒙自县委始终视党建工作为加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

斗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使命。坚持党要

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

到实处。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

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党建工作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协调、监

督检查,建设高素质党务工作队伍。加强党建工作调查研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

验,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推进党建理论创新,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

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进一步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1、党组织建设及发展党员情况


解放初期,蒙自县设7个区委,至1950年5月调整为4个区委,全县只有一个党总支,16个党支部,

173名党员。1978年发展为23个党委,43个党总支,490个党支部,党员共有6825名,其中,女性党员

1237名,少数民族党员3755名。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蒙自县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

观,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全县党建工作跃

上了新台阶。截至2009年12月,全县共有24个党(工)委,123个党总支,90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

15693名,其中,女性党员4263名;少数民族党员7379名;乡镇党员10285名;在岗职工党员4617名。

2、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面改善


截止2009年12月,蒙自县共有农村党总支81个,占全县党总支总数的70.4%;2003年至2005年,全县建

设农村党总支标准化党员活动室22个,占农村党总支总数的27.2%。2006年,在中央和省、州党委的大

力支持下,我县采取村干部办公室与组织活动场所合建的方式,按照设施齐全、制度完善、活动正

常、效果明显的标准,筹集资金611.6万元,全面完成了2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任务,并从代县

委保管党费中拿出25万余元,为重建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部分社区配备了1055套会议桌椅。截止

2009年,我县8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全部建设完成,解决了过去党员无活动场所、村委会无办公地

点的困难局面。

3、党代会常委制全面落实


蒙自县自2004年在全州率先实行党代会常任制以来,制定了《蒙自县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实施细则(试

行)》,健全和完善了党代表年会制度,党代表团(组)活动制度,党代表联系制度,党代表视察、

调研制度,党代表提出意见、建议、质询制度,党代表测评、评议制度,定期向党代表报告、通报制

度等七项制度,较好地落实了党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扩大党内民主方面进行

了积极的有意的探索,对推动党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


蒙自县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紧紧围绕《党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

系实施纲要》、《工作规划》,认真履行“教育、监督、惩处、保护、组织协调”五项职能,狠抓《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反腐倡廉工作呈现出可喜局面。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初步

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健全了良性的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探索

出了一条适宜蒙自的反腐倡廉之路,促进了蒙自政治、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自2006年以来,全

县共办理各类案件29件39人,受处分党员中,涉及科级干部30人。通过查办案件,为国家、集体和个

人挽回经济损失69.52万元,为100名举报失实的干部澄清了问题。

5、基层政权工作顺利开展


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关于做好村民委 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村民委员

会组织 法》、《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按期完成村民、居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开展居务

、村务公开。(配图酌选)

解放60年,蒙自伴随着人民共和国前进的风风雨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基

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市乡村旧貌换新颜,民族团结和谐。

 

一、 农业农村经济篇


(一)农业稳县奔小康 脱贫致富建新村


1、蒙自是农业大县,解放初期,农业生产水平极为落后。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

加大投入,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勇于创新,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因势利导,着力推广农业产

业化建设;立足县情,全面实施“27530”工程(四年内把核桃发展到20万亩,优质稻、甘蔗、烤烟、

大枇杷、小红枣、优质蔬菜、蚕桑7个优质产业各巩固发展到5万亩,石榴发展到30万亩),大力培植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滇南中心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2009年,全县有农

业人口27.62万人,耕地面积38.56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6.34万亩,总产量13.22万吨;蔬菜面积

13.89万亩,总产量21.56万吨,产值3.38亿元;水果面积24.42万亩,投产面积18.29万亩,总产量

20.69万吨,产值5.55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17.16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3.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612元,农民人均有粮478.5千克。

2、通过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发展到3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

4家;企业注册农业品牌14个,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

标准化生产,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了强有

力的产业支撑。

(二)做优抓好“十百千” 畜牧产业快发展(用畜牧局提供的图)


1、2004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畜牧业综

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打造管理科学、技术先进、效益显著、生态和谐的现

代畜牧业组织实施了畜牧业“十百千”工程——到2012年,使全县养殖营销加工龙头企业达到30户,

规模专业养殖大户达到200户,标准化养殖示范户达到2000户。

2、2009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将每年3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增加到每年100万元,极

大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从2004—2009年,已引进、扶持培育养殖、营销、加工龙头企业22户、规

模养殖专业大户88户、标准化养殖示范户1082户。2009年,畜牧业产值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同比增长

8.16%,户均畜牧业收入10339.53元,人均达2199.9元。

(三)扶贫帮困动真格,贫困乡村换新貌


1996年,经省政府认定,组织实施水田、老寨、西北勒3个扶贫攻工程项目。1996年至2009年总投资

16161.39万元,共实施了3个扶贫攻坚乡,16个温饱自然村,9个重点行政村,212个整村推进项目。通

过扶贫开发工作,蒙自县稳定解决贫困人口67151人,返贫率5%。

(四)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生产生活条件大改观(用新农办、扶贫办提供的图)


自我省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项目引进为支撑,优化

环境为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公共服务等建设重

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资金5129.93万元,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示范村”建设86个,其中:省级重点村12个,州级“示范村”41个,县级“示范村”33个。累计下

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三批272人。完成村容村貌、村内道路建设45个村(组)231公里。1996年至

2009年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42224亩;新建学校10所,改造修缮学校15所,卫生室9个;2001年至

2009年新建文化活动室4150平方米,文化活动场地600平方米,卫生室143个。

(五)实施深度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


县委、县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实施深度农业综合开发和高稳产农田建设等措施,积极开展中低

产田地改造。实施了蒙草项目区草坝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建设、草坝镇优质稻基地建设、草坝

镇“双高”糖料基地建设、万亩现代设施农业,东部项目区芷村镇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五个项

目。投入中低产田改造资金5014.21万元,改造中低产田地1.35万亩;建设小型水利工程32件、沟渠

18.84公里、铺设管网19.94公里、建设田间机耕道28.09公里、坡改梯0.1万亩、土地平整0.24万亩、

实施生物农艺措施0.5万亩。通过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改善了水利设施,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推进

了土地治理,增强了土壤保水能力;改善了田间道路,降低了生产成本;调整了产业结构,确保了农

民增产增收。特别是去年秋冬以来,在抵御严重旱灾中,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

大地降低了旱灾造成的损失。

(六)产业发展生态化 生态建设产业化


1、建国初期,蒙自山青水秀,绿树成荫,林木茂盛,山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1957年时有原始森林

6.7万多公顷,由于历史原因,森林植被遭受了几次大的破坏:1958年砍树大炼钢铁,60年代初期为解

决粮食问题毁林毁草开荒,80年代初期又出现一次毁林毁草开荒的浪潮。天然林大面积减少,草地面

积急剧下降,森林植被和草地严重退化。1973年,全县仅有次生林、人工林48569.4公顷,森林覆盖率

21.04%;1979年全县森林面积降至43200公顷, 森林覆盖率18.72%;1984年,森林面积下降为

20862.8公顷(不含灌木林), 森林覆盖率9.6%。11年间森林覆盖率下降了11.44%,年均减少1.04个百分

点。生态破坏导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652.5平方公里,地下水散失,泉眼减少,河流变小,溪水断

流,农田缺水。从上世纪80年代起,县委、县政府着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城市面

山绿化和水土保持等项生态建设工程。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63.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9%,森

林覆盖率为19.4%,林木绿化率为32.6%,活立木总蓄积1515180立方,各类森林资源生长量142230立方

,平均生长率8.48%,森林资源消耗量70974立方,净生长量71256立方。

2、改革开放以来,为使我县生态环境快速恢复,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防护林

保护、封山育林、面山绿化和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荒山造林20余万亩,重点公益林保

护59.89万亩,实施碳汇项目3万亩,退耕还林30余万亩,核桃种苗培育160余万株。县级每年安排

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山区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山区生态恢复,共实施

城市面山绿化25万亩,节能灶改造1114口,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22116口。

3、启动并组织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确权122.88万亩,占应确权数的97.4%,其中集体

均山到户率84.8%;完成确权宗地49026宗,完成制证50588宗19303本,发证19303本,发证率93.8%。

(七)集约利用土地 科学优化配置


1、县委、县政府一直科学合理的调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有效地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全

县 6.79万公顷耕地、5.9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有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同时加大土地

复垦整理项目申报力度,积极做好草坝镇大洛就等村土地整理项目,加大项目储备力度,确保占补平

衡。

2、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合理安排土地年度计划指标,确保了水利、交通、能源、城镇基础设施

等项目建设用地需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1999年以来,全县审核报批建设用地12035.607亩,

主要完成了蒙河高速公路、蒙河铁路、州县行政中心搬迁、城市道路、房地产、红河工业园区等重点

项目的征地、拆迁、协调服务工作,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

力的用地保障。

3、按照“防范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的原则,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管力度,认真开展好清理土

地违法违规用地专项行动,重点开展了土地巡查、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宅基地违法检查和闲置土地清

理等工作,对违法违规用地案件依法进行查处。通过严格执法,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有效规

范了城市建设用地,杜绝炒地、圈地等违法行为发生。

(八)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兴水利基础建设


1、蒙自地处南盘江和红河两大水系分水岭,无入境水,皆为出境水,全县年平均降雨量816毫米,加

之地处岩溶地区,土壤保水力差,降雨稍不及时,就会出现旱象,坝区为全省有名的干坝子。解放

60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已建成中型水库4座,

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23座,全县水利工程蓄水量1.67亿立方米,坝区水利化率75%,

坝区新增灌溉面积12.02万亩。

2、为彻底改变蒙自以旱为主,旱涝交错的问题,自1957年以来,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

县人民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勘查和建设工作,实施了跨流域引水战略,先

后组织实施工农大沟、庄寨水库、菲白水库、长桥海水库、南溪河抽水站等一批中型水利设施建设。

1991年10月,蒙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五里冲水库正式动工兴建,1995年7月1日正式关闸

蓄水。2000年,五里冲水库配套工程的二期引水低沟工程建设全线贯通,三期工程全面启动。五里冲

水库设计库容794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万亩,年提供城镇生活、工业用水1500万立方米。五里冲水

库的建成并发挥作用,结束了蒙自缺水的历史,也为滇南中心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其

间,还先后完成了庄寨、菲白、长桥海、小新寨、响水河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3、在着力于建设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还特别重视小型水利设施及

其配套管网的建设。加大投入,着力解决山区,特别是偏远、贫困、缺水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全

面组织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五小水利”如星罗棋布般遍布于全县村村寨寨,有效地促进了

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二、工商经济篇
1、解放前,蒙自境内工业和手工业多为私营或个体经营,也有少数外资企业、官商合办企业。解放

后,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相继建立了一批国营工业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到1989

年,境内共有工业企业105户,基本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骨干的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

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积极稳步推进企业改制工作,以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困难企业破产

重组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改制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妥善解决已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促

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实施“工业立县、兴工强县、兴工富县”的战略,走出了

一条有蒙自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县工业增加值以年均49.37%的速度递增,在全省排位由2007年的

28位上升至2009年的19位。200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

193.76%、173.33%、187.52%、178.70%。

3、改革开放以来,蒙自非公经济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税收的主要来源,在

惠民富民、促进就业、国企改革、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全县非公经

济户数达1.28万户,比上年增长25%;上缴税金7.91亿元,占全县税收的75.6%。

4、历届县委、县政府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推进城市化进

程中的作用,引导、规范和发展房地产业,既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居

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44.66亿元,是“十五”期间累计数的

2.88倍。

三、基础设施建设篇


(一)扶贫攻坚见成效


在实施扶贫攻坚战略中,结合蒙自实际,整合项目、资金,采取整村推进重点扶贫、易地搬迁扶贫、

小额信贷扶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2001年至2009年新建通村公路

171.12公里,村内道路硬化427.23公里,铺设管引86.93公里,建水池(窖)63238立方米,解决安全

饮水19044人,牲畜饮水15233头,架设高压线路4814公里,安置变压器26台,解决用电困难1680户。

解决贫困人口64451人。

(二)道路交通大提速


1、解放前乃至解放初期,尽管滇越铁路贯穿南北,但公路交通并不发达,生产生活物资依旧存在着境

内马车运输,境外马帮驮运的状况。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修建了扬武——河口的扬河线、七十年代中

期修建了蒙自——文山马塘的蒙文线两条干线及部分支线,公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但这些公路等级

低,质量差,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道路交通通畅问题。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滇南中

心城市建设的全面启动,蒙自公路交通建设等级、数量、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鸡蒙高速、蒙新高

速、红河大道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为蒙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锁蒙高速、蒙屏二

级公路的建设,蒙文二级公路的立项掀开了蒙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2、2009年,全县共拥有公路里程1558.259公里,其中,国道49.5公里,省道82.2公里,县264.072

公里,乡道902.054公里,村道245.372公里,专用道15.061公里;一级公路16.904公里,二级公路

13.875公里,三级公路129.385公里,四级公路1372.465公里,等外公路25.63公里。全县11个乡镇

86个村委会均通公路;691个自然村654个通公路,通车率94.6%。

3、2009年,全县拥有客运企业4户,汽车客运站4个,建成农村客运站2个,农村客运招呼站10个;拥

有客运车辆428辆,班线客运线路87条,日发班次1070余班,每日约有240余辆外县班线车进入蒙自客

运站发班或返程。全年共完成道路旅客运量49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4111万人公里。

(三)城乡电网同升格


解放后,蒙自城乡电力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蒙自县工业用电和城市居民用电负荷的超常

规增长,供电能力不足和供电质量差的问题已成为制约蒙自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003年8月26

日,蒙自县率先在云南省第一家实施了城市电网改造,城区电网基本形成手拉手环网与配网自动化。

2006年5月,组织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联网同价,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

电力保障。

四、城镇化建设篇


(一)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影响,蒙自城市化步伐非常缓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为适

应国际形势的发展,云南省人民政府作出了“打开南门,走向亚太”的战略决策。凭借优越的区位,

蒙自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1992年1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蒙自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2

年,城市面积突破10平方千米,人口达11.23万人,全县城市化水平达35%。2003年,州级行政中心回

迁以后,滇南中心城市蒙自核心区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至2009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56.91%,

建成区面积达27.37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16万人。6年时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项目投资120亿元,

实施了天马路、银河路等6条城市主干道和70多条城市路网建设项目,核心区城市路网骨架初步形成,

城市道路总里程286公里,人均道路面积27.31平方米;城区绿地率达30.8%,绿化覆盖率达35.3%,人

均公共绿地达到20.8平方米。

(二)园林绿化彰显特色


2001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园林绿化”园林规划,提出了以“疏密相

间、层次跌宕、花期全年、香味搭配、天声伴合、季象变化、景观多样、地形各异、色彩绚丽”九大

要素为理念园林设计理念。在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的同时,与之配套的绿化带、公园、人行道风景也随

之建成,呈现出“一园多景,景景有别”、“百米不同景,千米不同种”的蒙自园林特色。截止

2009年,蒙自城区绿地总面积5256280㎡,绿化覆盖面积6022861㎡,公共绿地2882444㎡,绿地率达

30.8%,绿化覆盖率达35.3%,人均公共绿地20.8㎡。园林式小区达52.7%;园林式单位达52.2%。

2008年8月,蒙自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县城”。

(三)环境监测落实到位


1、2005年,蒙自实施烟控、噪达“双区”建设,确定了15.52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范围,在城区设

立了3个自动监测站,并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制度,目前,蒙自环境空气质量保持良好,单位区域内

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年平均值为0.134毫克/标准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为0.021毫克/标准

立方米,完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蒙自中心城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甚至能达到国家环境空

气质量一级标;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53%。

2、全面加强了水污染综合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措施。采取禁止在菲白水库、庄寨水库和五里冲水库等库

区范围内采矿、采砂、养殖、旅游设施建设和有污染项目建设等措施,三个水库的水质一直都保持在

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以内,完全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其中,五里冲水库是云南省目前水质

保持完好的少数几个城市饮用水源之一。

3、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打造洁静、优美的城市环境,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提

升城市品位。2006年,蒙自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成为西南三省首个国家卫生县城,也是全国为数不

多的国家卫生县城之一。(用爱卫会提供图片)

五、民族团结篇


(一)政策落实促进步


蒙自居住着汉、彝、苗、壮、回等19种民族。60年来,县委、政府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

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这一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

党的民族政策,出台了《中共蒙自县委、蒙自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上级少数民族专项资金支持,以示范村创建为

龙头,民族地区石榴、葡萄、枇杷等产业培植初见成效,家庭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摩托、电视、冰

箱等中高档消费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二)、民族团结共发展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的

思想深入人心,各民族和睦共处,呈现出一片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民族村寨换新装


新农村建设中,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工程。全县已经完成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

86个。完成村容村貌村内道路建设45个村(组)231公里。

4、民族文化得弘扬


解放以来, 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得到有力保护、传承和发展。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壮族祭龙节

等民族传统节日热闹非凡。

六、双拥工作

(一)双拥共建创辉煌


蒙自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为历代屯兵重镇,素有“中国兵城”之称,现为全国驻军最多的县份之

一。蒙自县委、县政府和驻军驻警部队大力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推进双

拥共建工作,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部队建设全面协调发展,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

县”,2007年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双拥工作实现新跨越,军政军民关系进入了解放以来的最好时期。


(二)军民同奏和谐曲


多年来,在双拥创建工作中,蒙自县和驻蒙部队互帮互助,携手共建,共谋发展,实现了地方经济建

设与部队建设协调发展。全县人民发挥爱国拥军优良传统,把军人当亲人,视军队如长城,大力支持

部队建设。驻蒙部队牢记拥政爱民根本宗旨,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靠山,积极支援地方发展。

乡镇篇


六十年来,蒙自行政区域先后8次调整,行政区划规模和名称变化频繁,1950—2010年的60年间,由

4个区(蒙中、鸡街、冷泉、芷莫)变为11个乡镇;乡(镇)一级用过区(镇)、公社、乡(镇)等名

称,村(镇、街)一级用过行政村、街道、居民委员会、社区,乡(镇)、管理区、生产队、办事处

、村公所、村民委员会等名称。


目前,蒙自辖7镇4乡、86个村(居)委会、11个城市社区居委会,691个自然村、992个村民小组,总

人口39.0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3.03万人,暂住人口6.0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9.31万人、农业人口

26.45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58.5%、80%。

一、文澜镇


1950年,文澜镇是中共蒙自县委、县人民政府及中共蒙自地委、蒙自专区署的驻地。1957年,红河哈

尼彝族自治州成立,州政府设在蒙自县文澜镇。2003年自治州行政中心由个旧战略回迁蒙自驻地还在

文澜镇。文澜镇不仅是全州政治、文教、卫生和科技中心区,也是昆(昆明)河(河口)海(海防)经济走廊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枢纽,在全州城镇体系格局中居“中心”地位。


2003年,为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红寨、十里铺、多法勒、文澜四镇合并,辖区面积达231.4平方

公里。目前,辖16个村(居)民委员会、15个城市社区,居住着汉、彝、壮、苗、回等9个民族,共

141595人。


2009年,文澜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种植业“27512”和养殖业“十百千”工程的发展思

路,发挥区位优势,城乡联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49亿元,农村经

济总收入4.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9元,财政总收入1659.4万元。

文澜镇2006年财政收入3889.64万元,财政支出1250.76万元;2007年财政收入4250.2万元,财政支出

1457.28万元;2008年上级补助收入1598.35万元,财政支出1852.44万元;2009年上级补助收入

1659.4万元,财政支出1772.27万元。

(一)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文澜


文澜镇从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入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共青

团、妇女、民兵组织的全面建设,激发起各组织的争优实践内在动力,讲团结,树新风,强素质,创

业绩,愿做乐于奉献的志愿者,甘为联系群众的贴心人,争做“双学双比”的带头人,勇当勤劳致富

的排头兵,营造出学先进、赶先进、做贡献、当表率,共建和谐文澜的一道靓丽风景。

(二)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1、2009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28万亩,实现粮食总产3076.1万公斤;完成烤烟种植3000亩;发展

甘蔗7794亩。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升大枇杷、小红枣、水蜜桃等特色水果品质。至2009年,累计发展

经济林果5.83万亩(已挂果面积4.36万亩),水果总产量达7.84万吨 ;发展蔬菜2.4万亩。实现粮经

作物总产值2.58亿元。

3、2009年,实现生猪存栏11.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2.6万头,仔猪出栏39.3万头,肥猪出栏 18.6万

头,猪肉产量1527万公斤;大牲畜存栏5025头,出栏951头,肉产量12.6万公斤;家禽出栏64.2万只

,禽肉产量113.7万公斤,禽蛋产量106.2万公斤。实现畜(禽)牧业总产值3.68亿元。

4、充分发挥中心镇区位优势,围绕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开发预留地,采取租赁、合资、合股等形

式开发集体预留地1658.89亩。其中土地出租335.35亩,年均收益达708.24万元。

5、至2009年,全镇发展乡镇企业1360个,从业人员9080人,实现社会总产值8.35亿元,工业总产值

2.13亿元,上缴税金1718万元。

(三)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


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文澜镇充分发挥地位、区域优势,强抓机遇,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农村

面貌日新月异。2009年,投资400.8万元,完成农田水利设施建设95件,人畜饮水工程1件,完成小水

窖211个。投资487.3万元,实施11个村委会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9668人安全饮水问题。投资

708.54万元,实施 6个自然村9个村组25.11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投资300余万元,启动余家寨等8个

村立面改造工程和布衣透等4个村灯光工程。投资310.6万元,大力推进大它冲等扶贫项目的实施。完

成农村卫生公厕和垃圾池(房)建设45个。新建改造12个村组、社区办公室和老年活动室。

(四)惠民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09年,累计发放各类优抚对象定补抚恤金329.2万元,救助低保户、弱势群体医疗资金97.38万元,

发放低保金687.16万元、无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金656.04万元,代发廉租住房补贴104.6万元,城镇居

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68万人。兑现粮食直补资金142.19万元、生产资料综合补贴412.62万元、能繁

母猪补贴244.1万元。家电下乡补贴224.42万元。开发就业岗位5400个,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408人。

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88户。发放大中型水库搬迁移民后期扶持款143.34万元。

(五)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积极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单位)、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创建县级文明村1个、文明社区2个、文

明小区3个,申报省级文明村2个、文明社区1个,州级文明村2个、文明单位2个、文明社区4个。全镇

共有六星级以上文明户32893户,其中十星级文明户4931户。

(六)文化体育活动如火如荼


以“魅力蒙自?激情南湖”欢乐广场为代表的文体活动星罗棋布,群众性文体活动蔚然成风。全镇现有

农村及社区老中青文艺队317支,有文艺队员7000余人,活跃在农村及社区,传播先进文化。

二、新安所镇


(一)创新党建工作新思路,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


新安所镇党委积极探索适应要求的党建工作新机制,为积极推进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

组织保证。坚持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党政班子成员廉政承诺制、党代会常任制。在全县率先制定了

村组干部述职述廉制度、村组干部“十不准”制度,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工作。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工

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试点工作,大新寨村委会、大沙

地村民小组被列为全省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场推进会观摩点。在全镇89个村民小组建立了民主理财小

组,选举产生704名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加大对各项工作的督查力度,聘请了100名党风廉政监督员

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

(二)探索经济发展新途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安所镇党委、政府深化镇情意识,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先发展第

一产业、加快引进第二产业、带动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

发展水平,全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自2006年以来,先后被建设部、国家林业局、省政府评为“全国

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中国石榴之乡”、“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生态乡镇、旅游小镇”。并被

列为“中国十大知名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

1、2009年实现社会总产值 4.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24亿元;工业总产值1.44亿元;第三产业总

产值0.52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4.13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76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490元,同比

增长18.67%。

2、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统一规划、连片种植”的发展思路,积极依托中信产业发展有限公

司、石榴产销合作社、农产品经济人协会等组织推进石榴产业向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发

展。2009年,全镇石榴种植面积达3.8万亩,产量6.8万吨,产值1.7亿元,石榴产业的产量和产值稳步

提升。新植桃子、枇杷等水果3100亩,全镇水果总面积达5.14万亩,累计总产量8.5万吨,实现总产值

2.09亿元。通过石榴产销合作社的推广,新安所石榴进入了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超市。

3、推进“十百千”工程,新建良种母猪场1个,发展养殖合作社1个,扶持养殖专业户20户。全年肉类

总产9103吨,生猪存栏3.1万头,出栏3.6万头,家禽存栏9.5万羽,出栏22.6万羽,禽蛋产量1148.3吨

,畜牧业产值达8504万元。本土品牌“铁扎牌”鸡蛋远销东南亚等国家。

4、发挥“中国石榴之乡”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的品牌效应,汇聚人气,着力提高新安所的知名

度和对外影响力,通过保护古街道、古民居等历史文脉,修复文昌宫等历史公共建筑,依托过桥米线、

凉卷粉、蒸肉饭等特色饮食,稳步推进新安所镇文化旅游建设进程。

(三)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

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全镇农村文化建设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1、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产业组织机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吸引社会资金1200万元,建成占地

60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灯光篮球场和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全省首家乡镇拥有文化广场和全

省一流文化服务中心的乡镇。成立了全州首家未成年人活动站。

2、积极参与“中国?蒙自过桥米线美食文化旅游节”暨“中国?蒙自世界华文广告节”活动。2009年,

新安所镇万源米线厂制作的2567.8米长的米线,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3、妥善保护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古建筑、古民居普查工作,全镇目前现存古民居120

处,已修复多处。投资133.9万元,完成诸天寺、文昌宫修缮工作;投资52万元,完成菜市街明清风

格恢复改造和石板路铺设;投资5万元,完成城镇街石板路铺设。同时对有着新安所特色的妆会、洞经

、诗词、小吃进行了抢救挖掘,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招商引资,弘扬书法、绘画、雕刻、刺绣等非物质

文化。

(四)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城乡一体化初具雏形


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以来,新安所镇整合项目32个,资金928万元,发动群众集资投劳1200万元,强力

推进新农村建设。

1、投资160余万元,建成小水窖500余口,有效改善了山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投资599.25万元,修建

镇村道路68条,乡村道路硬化率达80%,村容村貌道路硬化率达94.5%,坝区硬化率达100%。

2、投资274.68万元新修和改扩建了10个村组活动室,极大地改善了村组办公条件;投资600余万元,

完成集镇水电路、亮化、美化和绿化工程建设;引资150多万元建成占地10亩的梨花新市综合交易市

场。

3、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方针,快速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涌现出省级文明村1个,省级卫生

村3个,州级民族团结示范村2个,州级卫生村4个。2010年5月31日、7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分别到小红寨调研期间,均对

新安所镇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雨过铺镇


雨过铺镇位于红河水系与南盘江水系分水岭北侧,蒙自县西北部,距县城11.3公里,地处蒙自坝、草

坝、大屯海的结合部,西北与个旧市鸡街镇接壤,西南与个旧市大屯镇相连,南接文澜镇,东与草坝

镇相接,国土面积88.7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26个自然村,5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520户,总人口

21930人,主体民族彝族占总人口的83%。


雨过铺镇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便利,是进出州府的重要通道,红河工业园区所在地。玉蒙铁路蒙

自货场站建于本镇辖区。


60年来,雨过镇历届党委、政府把“三农”问题列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人民艰苦创业,求

实奋进,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围绕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征地协调服务、招商引资服务和环境优化等服务

力度,推动项目正常推进,同时鼓励、引导群众以建设物流、仓储、餐饮、停车场等为重点兴办实

业,不断扩充镇域经济增长空间,目前境内有大小企业30余家。2009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98亿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1.72亿元,粮食总产936万公斤,财政收入11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94元,第三产

业总收入1980万元。

(一)优化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1、雨过铺镇有耕地面积41274亩,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传统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近年来,

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投入扶持资金3.5万元成功引进台湾精品西瓜,在永宁、仁厚东部村委会发展

规模种植,打造成全县出名品牌,全镇西瓜种植面积4000亩。

2、引导、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以大棚蔬菜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全镇有钢混大棚159亩,简易大棚蔬

菜3500亩。

3、积极探索畜牧养殖基地化模式,建成标准化仔猪生产示范村基地1个,有户均猪舍80平方米的核心

示范户43户,2009年畜牧业收入7650万元。

4、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综合开发和有序转移。2009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700人,完

成劳务输出219人,全镇第三产业总收入达到1980万元,农村劳务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25%。

(二)凝心聚力兴工业,村企共赢保和谐


1、镇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工业强县”战略,配合做好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和协调服

务等各项工作,确保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最终实现工业兴镇、工业强镇。

2、重点开展红河钢铁、云锡10万吨铜、10万吨铝,蒙河铁路等项目土地征用补偿工作,自2003年以来

,共征地8927.17亩,确保了重大项目按计划推进。

3、积极为工业园区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吸引了昆钢罗茨物流公司、华云炉料公司、一爽堂方便米线等

企业先后在雨过铺安家落户。

4、雨过铺镇积极开展法律进农村、进校园、进厂矿活动,治安岗亭驻厂区,不定期召开厂地治安联防

联调会议,为工业园区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多措并举惠民生,昔日村庄换新貌


近几年来,雨过铺镇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民主)为切入点,通过整合资金、捆绑项目、发动群众参与等方式,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

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1、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村容村貌道路水泥硬化70.5公里,全镇

100%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大大改善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开展村庄美化亮化工程,进行村庄绿化

19133.3平方米,安装路灯360盏亮化13880米,墙体立面改造4638.9平方米,墙体文化150平方米,建

设农村沼气池1266口,逐步改变农村生态环境。

2、雨过铺镇是少数民族彝族的聚居地,是有名的花灯之乡,群众擅长彝族花灯歌舞。有省、州级民间

艺人2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舞蹈传承人1名,有文艺队148支2176人,土风舞蹈《啊尼西山妮》、民间

习俗《尼子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板凳龙》等5个项目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草坝镇


素有“天然温室”美称的草坝镇,位于蒙自县西北部,国土面积136.9平方公里,拥有坝区面积6.25万

亩,全年平均温度在18.6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较好的光热及水利条件,适宜各种农作物生

长,是蒙自县的农业大镇,境内分布多家省、州、县级农业单位,具备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辖15个

村委会,46个自然村,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960人。是全省唯一的“国家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

镇”,拥有“省级文明小城镇”、“省级拥军优属模范镇”、“省级卫生乡镇”、“省级体育特色乡

镇”、“红河国家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中心区”等诸多称号。有1个“全国法制示范村”,1个“全国文

明村创建先进单位”、3个“省级卫生村”。2009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6.8亿元,农业总产值5.17

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0元;实现农村存款突破1亿元。

(一)现代设施农业引领风骚


草坝镇土地平坦,光热条件好,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1997年列为滇南现代农业实验示范区,

2007年红河国家科技园区核心区草坝镇又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乡镇”,经过十余年的积累

发展,草坝镇已初步形成以大棚甜椒、优质稻等为主要产业的现代农业雏形。按照红河州委、州人民

政府作出的“计划在草坝镇投资3亿元用3—5年的时间建设1万亩钢架大棚蔬菜基地和1万亩露天优质蔬

菜基地,将草坝打造成为全国有名、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总体部署,2009年,投入资金

4310万元修建16条共14.5公里的三面光排灌沟渠,铺设8条共12.9公里的田间水泥路,建设钢架大棚

2016个。同时,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和大棚滴灌等技术,努力提高单棚效益,全镇

农民增收1.36亿元。

(二)畜牧产业持续发展


2009年,全镇出栏肉牛646头、羊2245只、猪82642头、家禽267882羽、奶产量21.5吨。引进了天福龙

养殖专业合作社,20万只蛋鸡养殖场落户大洛并产生效益,全镇畜牧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三)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


1、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草坝镇完成了乡村道路村村硬化,80%村庄实现了灯光亮化工程。全镇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家庭和睦、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瓜果飘香。

2、完成建设村委会、仙景村委会农村书屋建设项目;完成镇文化服务中心6800册藏书建设工作。各村

委会文艺队经常开展演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生态建设有了新气象


各村委会和镇机关义务植树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截止2009年,共造林48640亩;加大能源建设力度,

已建沼气池3000余口,发放沼气补助款300余万元。

(五)基层党建注重实效


镇党委在抓常规党建工作的同时,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和领导核心作用,结合草坝实际把建市场、修

沟渠、促进农民增收、万亩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等贯穿于整个基层党组织建设中。

五、芷村镇


芷村镇位于蒙自县东南部山区,地处红河与南盘江水系分水岭南侧,东与屏边苗族自治县接攘,南靠

期路白苗族乡,西邻新安所镇,北与西北勒乡、鸣鹫镇相连。全镇国土总面积301平方公里,辖11个村

委会127个自然村15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355人。居住着汉、苗、彝、壮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

族占总人口的60.27%。地势由西北向东呈阶梯状下降,最高海拔2067米,最低海拔1325米,属亚热带

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12.9毫米,年均气温15.5°C,无霜期330-336天。境内交通便利,文化旅游资

源丰富。昆(昆明)河(河口)铁路、芷(芷村)白(白寨)公路、蒙(蒙自)文(文山)公路从境

内穿过。芷村镇有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查尼皮;有滇越铁路及古老

的法式建筑芷村火车站;有越南原国家主席胡志明同志的故居;有水天一色,风光旖旎的庄寨水库;

还有富有传奇色彩的石龙洞溶洞奇观和风光秀丽的老芷村芷兰亭、芷兰洞等自然风貌;有苗族花山

节、彝族火把节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

近年来,芷村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立足实际,以经济建设富民

强镇为中心,抓好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围绕农业产业化、集镇城市化二大目标,实施基础固镇、产业

强镇、开发兴镇三大战略,培植烤烟产业、果蔬产业、畜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四大支柱产业,经济

社会取得长足进展。2009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30889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373万元。先后被州、县

评为“文明乡镇”,“卫生先进乡镇”和“体育先进乡镇”,在2005年经济普查工作中被国务院评为

“先进集体”。

(一)农业生产稳步推进,产业培植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芷村镇切实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农业设施投入,种植业、养殖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3374.41万元,比上年增长15.89%。农民人均纯收入

2249元,比上年增加311元,增长16%。粮食总产1582.04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55公斤。

1、芷村是我县烤烟大镇,自1986年以来,芷村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充分发挥热量适宜、光照充

足、土地肥沃,适宜于生产烤烟的优势,鼓励当地农民发展烤烟生产,烤烟种植面积从1986年的169亩

逐年增长到2009年的2.28万亩,烟叶收购3812.94吨,实现收购总金额6236.72万元。2009年,投资

1485万元实施现代烤烟示范基地建设,建成商品化育苗基地一个,现代化卧式烤棚60座,修建田间道

路4.86公里,修建三面光渠道1.84公里,安装管道1.1公里,1000立方米大水池1个,解决烤烟水浇地

2410亩。

2、2009年,水果种植面积12428亩,其中:枇杷3673亩,梨4711亩,桃2203亩,柑桔1500亩,杨梅

61亩,猕猴桃30亩;其它零星水果250亩。甘蔗种植580亩。核桃种植6000亩。蔬菜种植14942亩。

(二) 优化招商引资环境,非公经济长足发展


镇域内先后建有蒙自矿冶公司冶炼厂、铟锌冶炼厂,中小型煤厂、民族服装厂等非公企业321户。其

中,私营企业2户,个体工商户319户,从业人员1581人,非公经济总产值33537.92万元。辖区工业生

产总值达5005万元(不含冶炼厂)。

(三)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根基


1、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镇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投资7万元委托省设计院完成芷村镇总体规

划,现已经县政府正式批准实施。启动了芷西路、三孔桥停车场、综合业务用房、污水处理厂等重点

项目的规划等前期工作。投资190万元实施了南溪路南路、新华路改造,投资6万元新植行道树200余

棵。投资4万元实施集镇供水改造工作。投资2万多元实施了停车泊位、交通标志标线的施划。投资4万

余元新建垃圾房4间,聘请11名环卫工人,配置了一辆垃圾清运车做好道路清扫、清运、保洁,实现了

街面的洁化。

2、整合整村推进项目、财政奖补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通达工程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推进农

村村容村貌、人畜饮水工程、村内道路、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009年,投资135万元完成白诗等7个村的村容村貌道路硬化工程,投资54.5万元完成白石岩村、石灰

窑村居民住房立面改造工程;投资114.8万元解决了姑路底等13个村人畜饮水困难;投资780万元完成

石马脚、黑拉冲两个村委会农用电网改造;新建沼气池300口、户厕500个,全镇沼气池达1900口。

(四)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切实抓好生态建设


1、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面山绿化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1700亩,完成荒山造林任务2000

亩,实施封山育林工程60436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2%,绿化率为36.7%,规划生态效益林管护责任

区54270亩。

2、全面推进沼气池建设,新建沼气池300口、户厕500个,全镇沼气池达1900口,节能建设取得新发展

,林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3、认真组织实施集体林权改革,完成10.55万亩11144宗地的林改确权任务,确权率达96.7%,均山到

户率达81%。完成林内开荒地清查工作。

(五)广播电视村村通,方针政策户户晓


目前,全镇建广播电视网点46个,村级小网点1个,广播人口覆盖率100%;建设卫星地面接收站29座,

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0%;建新农村网站1个,数字乡村网站1个,全面推进芷村镇信息化建设。

六、鸣鹫镇


鸣鹫镇钟灵毓秀、风景宜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入新时期的鸣鹫镇,以区位、

资源优势为依托,抢抓机遇,谋划发展。镇党委、政府发扬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团结带领全

镇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实现了新发展新跨越。


2009年,社会总产值达3108万元,工业总产值达1782万元,农业总产值1613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

76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0元;财政总收入604万元,财政支出522万元。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稳步提升


1、鸣鹫大白菜以其细腻的肉质,鲜美的口感而备受消费者亲睐,畅销两广,远销越南等国,是鸣鹫镇

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发展到2.5万亩,经济收入达1521万元。现有富民、小坝心、缘狮泉3个冷库,

日处理蔬菜240吨。有鸣鹫蔬菜协会和鸣河洋芋专业合作社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产供销链条。

2、2009年,鸣鹫镇种植烤烟7000亩,建设示范基地1500亩,收入达1700多万元,是鸣鹫镇另一支柱产

业。

3、大力推广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等科技示范品种,提高粮食产量。2009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9万

亩,其中大春粮食面积2.9万亩;完成经济作物1.65万亩,其中油料作物6050亩;全年粮食产量达

829.7万公斤,人均有粮460.92公斤。

4、积极组织实施“十百千”工程,加大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力度,猪、牛、羊品种改良获得重点突

破。全年大牲畜存栏6713头,出栏3000头,生猪存栏15100头,出栏21300头,年总产值近900万元;种

植优质牧草610亩,实施牛冻精改良350头。鸣鹫镇大牲畜交易市场赶集日交易量300多头,是蒙自县最

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

5、重点发展以桃、梨、樱桃为主的蒙自红、美人酥、雪花梨等特色林果,面积达4000余亩。外观鲜艳

夺目、色泽红润、个大肉实、味美可口的桃子“蒙自红”和甘甜可口、个大肉细的“雪花”梨是鸣鹫

镇独有的特色林果。

6、三七种植是鸣鹫镇的一大特色产业,目前种植有7000亩。除少部分在本地销售外,大部分经文山三

七交易市场销往全国各地。

(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村容村貌逐步改观


1、集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完成了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及鸣鹫集镇南北大街建设;启动了占地10亩的鸣鹫镇大牲畜交易市场与投资

1500万元占地71.6亩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工作;投资350万元占地2303平方米的政府新办公楼已投入

使用。

2、人民群众出行难问题基本缓解


修建沙石路面157.9公里,全镇通车62个自然村,通车率96.9%;完成32个村道路硬化建设,自然村道

路硬化率50%。

3、人畜饮水工程全面落实


加大人畜饮水工程的投入力度,建旱地集水池、小水窖、坝塘、管引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加大对杨柳河治理和猛拉水库的管理,共建小水窖950口,坝塘5个,管线架设73公里。

(三)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品牌


提出了“3322”旅游发展新思路,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做好缘狮洞、曹士桂墓、曹士桂故居、文昌宫

等旅游规划。同时本着充分体现鸣鹫镇地缘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积极做好乡

村规划,着力打造“旅游小集镇”品牌。共有文艺队14支。

七、老寨苗族乡


老寨苗族乡地处两州(文山、红河)三县(蒙自、屏边、文山)交界处,东接文山、南连屏边、西北和鸣

鹫镇接壤。是蒙自县两个苗族乡之一,也是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全乡地处高寒山区, 是蒙自

县最为偏僻边远的山区乡镇,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53公里。全乡总面积157平方公里,人均耕地

1.87亩。全乡辖4个村委会,37个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共2384户10820人,其中,少数民族5940人

,占总人口数的54.9%。境内最高海拔2567.8米(为蒙自最高点),最低海拔1480米,平均海拔1984米。

年均降雨量1273.4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8.8℃,最冷月平均气温6.6℃,年无霜期210天。主要农作物

有稻谷、玉米、小麦、油菜等;经济作物有三七、烤烟、白菜等;林果有核桃、梨、李子、桃子和少

量苹果、樱桃等;拥有世界储量第二,亚洲第一的银多金属矿藏资源及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


解放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老寨苗族乡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转变发展思路,努力突破

发展瓶颈,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稳定、持续、全面、协调发展。2009年实现粮食总产6607吨,人均有粮

570公斤;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030.77万元,较上年增长11 %;农民人均纯收入1860元,较上年增长

10.3%;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3012.9万元,较上年增长48 .1%。

(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合理布局粮经作物,努力发展烤烟、泡核

桃、三七、大白菜和畜牧等产业。2009年,种植烤烟1200亩,三七770亩,蔬菜12860亩;生猪出栏

21613头,家禽出栏19472只,禽蛋总产量12吨。

(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观


1、整合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大力实施村

容村貌建设。截至2009年底,全乡村内道路主干道硬化率达84%,100%的自然村通车通路;建成管网

100余公里,实现村村寨寨水管到户,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全乡通电率达100%,农村电网改造率

73.5%。

2、建成4个行政村村级办公场所及面积达335.03平方米的计划生育服务站办公楼;投资340余万元,总

面积为2121平方米的乡卫生院、中小学廉租房建设即将竣工;组织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完成

了古布龙大寨小学搬迁、老寨明德小学的改造升级。

3、将地质灾害搬迁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整村推进项目及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等

政策相结合,全面推进古布龙大寨等村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建设。

八、期路白苗族乡


期路白苗族乡距县城30公里,地处南盘江分水岭以南,属红河水系,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全乡有国

土面积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368亩,林地面积12.6万亩,森林履盖率为46.2%,居全县之首。辖

6个村委会,83个自然村,10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109人,其中,苗族9263人,占总人口数的

53.8%,是全州仅有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乡镇之一。60年来,期路白苗族乡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

乡各族人民,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全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9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520万元,增长13.12%;实现财政总收入522万元,完成财政总支出495万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4元,增长12.27%。

(一)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村经济逐年提高


1、2009年,全乡有耕地面积20368亩,实现粮食总产量767.6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76.8公斤。实现

生猪存栏1.02万头,肥猪出栏2.64万头,大牲畜存栏4664头(匹),鸡存栏3.3万羽,实现肉类总产量

1358吨;完成烤烟种植2000余亩,烤烟生产6256担,实现产值503万元,为烟农户均创收1.6万元。

2、全乡主导产业有大枇杷、烤烟、茶叶、核桃。2009年,大枇杷种植10200亩,年产量达120万公斤,

总产值1500余万元;加强茶叶示范种植基地建设,培育金花茶等优良品种,新发展种植茶园500余亩,

育苗50万株,实现茶叶销售80余吨,销售收入达200多万元;完成核桃种植面积5700亩,种植核桃苗

5.7万株,规划建设核桃示范基地1131亩。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1、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完成75个自然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14883人,10000余头大牲畜的饮水困

难。投入资金900多万元,完成松毛坡等44个自然村农网和主干线路改造,受益农户2657户。投资

1600多万元,完成35千伏增新变电站建设。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完成“路租白——大坡坎”等乡村

公路及81个自然村通村公路建设,修建乡村公路208公里。投资470多万元,完成25个自然村村容村貌

建设。

2、投资9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集镇规划、乡行政办公楼和集镇主体街道、农贸市场及配套设施建

设,结束了期路白无赶集天的历史,为群众农副产品、生产生活物资的买卖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积极为产业发展服务,开展技术和物资配套服务活动,组织大枇杷、茶叶各类培训,年培训农民

5000多人次,提高了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九、冷泉镇


冷泉镇位于蒙自县西南部,东与期路白苗族乡、屏边苗族自治县接壤,东北靠新安镇、文澜镇,西邻

个旧市,西南与元阳、金平隔红河相望,东南与水田相连,镇内地势中部高,由南向北逐渐下降,立

体气候十分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境内最高海拔2275米,最低海拔140米。辖区面积418.9平

方公里,耕地面积77254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3.782亩。镇政府距县城19.6公里,蒙(蒙自)蛮(蛮

耗)公路、蒙(蒙自)—新(新街)高速公路穿越全境,是蒙自县面积最大的乡镇,全镇辖8个村委

会,107个自然村,117个村民小组,共4751户20906人,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61%。镇党委下设

9个党总支、7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37人。


近年来来,镇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坚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山区综合开发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和谐团结。


2009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6827.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64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320万元,

贷款余额2230万元。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1、2009年,种植粮食作物5.67万亩,粮食总产量1120.9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533.76公斤。

2、2009年,实现生猪存栏20910头,肥猪出栏29510头,能繁母猪存栏3406头;大牲畜存栏9356头

(匹),出栏786头;山羊存栏3034只,出栏2027只;家禽存栏44295羽,出栏38580羽;实现肉类总

产2661吨,禽蛋产量27吨。

(二)产业调整富有成效


1、冷泉镇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中,以“东桑西移”为契机,在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鼎力

支持下,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蚕桑产业。2002年,在试种试养170亩获得收益的

基础上,2003年发展种植2300亩,2004年发展到13000亩。同时,加大了蚕桑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先后

建成20立方米水池71个,50立方米水池16座,100立方米水池9个,小坝塘3座,总蓄水容量3000立方

米。2009年蚕桑基地发展到 15000亩,养蚕2113张,产值196.92万元。

2、稳步推进烤烟产业,2009年,完成烤烟种植面积7000亩,上交烟叶20578担,实现烟农售烟收入

1650万元,户均创收1.9万元。

3、做大核桃产业,进一步规划完善万亩连片核桃基地建设,在已种植23275亩核桃的基础上,完成退

耕区规划连片发展5000亩的核桃打塘工作。

4、积极筹措资金建设钢架大棚26个,种植香水百合30亩。

十、水田乡


水田乡位于蒙自县南部山区,东与屏边苗族自治县接壤,西南两面与个旧市蛮耗镇相连,隔红河与金

平、元阳两县遥遥相望,北靠蒙自县冷泉镇。全乡国土面积181.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77%。

辖4个村委会,40个自然村,46个村民小组1897户,总人口7332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6%。是云

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


水田乡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状渐次下降,为红河北岸的深切中山峡谷,切割深,山坡陡,海拔385米至

2122.1米,高山与河谷间气候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热量充沛,雨

量丰富,太阳辐射强烈,光能充足,以南亚热带气候为主,亚热带并存,立体气候明显。全乡境内适

合种植甘蔗、烤烟、柑橘、草果、木薯、香蕉等农作物。其中甘蔗、烤烟为水田乡支柱产业。草果、

龙眼、木薯、香蕉为特色产业。


解放以来,水田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经济快速

增长、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09年被评为州级文明小城镇。

(一)经济指标逐年增长


2005年财政收入4.63万元,2006年财政收入29.7万元,2007年财政收入60余万元,2008年财政收入

368万元;2009年,全乡实现社会总产值2365.88万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总收入420万元,增长

14%;农民人均有粮518公斤,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1428元,增长12%。

(二)集镇建设初具规模


2005年,集镇建设初具规模。2006年投入2万元安装集镇路灯13盏,2008年投入经费2万余元,对集镇

环境卫生进行大范围整治,小集镇面貌有了明显改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09年,投资10万元完成

集镇规划修编工作,投资43.68万元征地28.108亩准备建设集镇道路220米。

(四)易地搬迁有效推进


2003—2007年累计投入600余万元,对128户村民实施易地脱贫搬迁。2009年,投资630万元的白勒底新

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完成,55户300人已全部搬进新居;预计总投资400余万元的阿打坡村48户

200人地质灾害异地搬迁工程规划、设计、选址、工程发包工作已经完成,现已开工建设。

(五)人畜饮水和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积极开展水毁工程的治理,大力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基本解决了全乡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至2009年

末,全乡自来水受益自然村达16个,建小水窖1003个。建设16立方米水池7个,200立方米水池1个,烟

区灌溉沟渠4800米。2010年实施集中供水工程4件,小坝塘建设5个,小水窖183个。

(六)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2003—2007年累计投入270多万元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全面完成了温饱示范村每家每户沼气池、

厕所、猪厩、天井四位一体配套工程。

十一、西北勒乡


西北勒乡位于蒙自县东北部山区,全乡国土面积200.2平方公里,辖5个村委会,29个自然村,33个村

民小组,总人口2053户9132人,乡党委辖6个党总支、2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81名。西北勒乡是蒙自

县乃至红河州有名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乡,也是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


历年来,西北勒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按照“打基

础、稳粮食、攻烤烟、促生态、上林果、抓畜牧、重教育”的总体思路,使全乡各项工作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2009年荣获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党建目标考核二等奖;2010年西北勒乡党委获得

“云南省共产党员抗旱先锋行动先进党组织”称号。

(一)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截至2009年,西北勒乡的核桃发展到24000亩;苹果4100亩,改良李子3500亩,种植烤烟6891亩;猪存

栏6621头,母猪存栏210头,肥猪出栏12177头,生产仔猪3118头。大牲畜存栏4126头,牛出栏905头;

羊存栏2191只,出栏3085只;禽存栏23612羽,出笼35907羽,禽蛋产量11.06吨。

(二)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


1、2009年投入资金13.6万元,在西北勒和朵古村分别安装路灯61盏,解决了两个村的亮化问题。投入

资金2.2万元,在西北勒安装垃圾桶40个。


2、2006年以来,共投入790多万元修建坝塘24个、8 m3水窖1548口、24 m3水窖1272口;烟区20 m3水

窖150口、香塘等10个村实现管网集中供水。

3、2006年以来,共投入387万元(不含群众投工折资)修建了27公里村内水泥路,实现了26个自然村

的村内道路硬化;投资2900多万元,修建了碧色寨---西北勒----芷村灯笼山等乡内主干道和次干道,

现已实现所有村子通公路,所有村委会通水泥路或弹石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广大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4、西北勒各族人民能歌善舞,乡文艺队曾多次代表州、县外出参赛,分别获得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的

州级一等奖和省级三等奖。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一个甲子,六十载春秋。蒙自解放六十年,是蒙自经济大跨越,社会大发展的六十年。六十年的拼搏

,六十年的奋斗,铸就了六十年的辉煌成就。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2010年9月10日,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复撤消蒙自县,设立蒙自市。“十二五”期

间,首届市委、市政府将团结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和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

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为动力,打基础,

兴产业,聚人气,努力将蒙自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投资环境理想、发展活力强劲、文化特色浓郁

、人居质量优良、社会和谐稳定的现代开放城市。

(一)发展定位与总体工作思路


蒙自未来五至十年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把蒙自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中的桥头堡,成为

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前沿、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区域性现代园林城市,把蒙自核心区建设成为

滇南地区经济和文化中心,云南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康体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区域性旅游集散地和目的

地,区域性立体化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

(二)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GDP超过14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4亿元,年均递增15.35%;

全社会固定资产五年累计投资427.4亿元,年均递增1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16亿元,年均

递增14.1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2∶56∶32。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

力把蒙自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省内一流的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和绿色农产品加工基

地。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左右,年均递增8.5%。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优化粮食区域布局,积极推进粮食规模经营。确保坝区优质稻基地每年不低于5万亩,推广山区杂交玉

米每年不少于16万亩,力争2015年实现粮食总产14260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70公斤。


2、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


(1)到2015年,力争全市水果总面积发展到42万亩,实现产值13.9亿元。其中,石榴30万亩,大枇杷

5万亩,优质小红枣1万亩,其他水果6万亩。

(2)到2015年,经济作物发展到15万亩,其中,蔬菜5万亩,甘蔗5万亩,蚕桑5万亩。

(3)争取五年改造低效林8.6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建成木本油料基地25万亩、林浆纸基地3万亩,

新植观赏苗木150万株,完成木材加工7万立方米。

(4)到2015年,全市生猪存栏达48万头,肉禽出栏300万羽,建成20个规模养殖企业、200户养殖专业

大户、2000户养殖示范户。

(四)着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围绕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南向产业基地”目标,坚持加快发展与提升水平并举,产业聚

集与优化布局互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协同推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促进产业

链向上下游延伸,把蒙自建设成为云南重要的区域性工业聚集发展区和桥头堡建设中立足越南、面向

东南亚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到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达6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平

均递增17%;力争全市矿冶业产值达74亿元,建材业产值达7亿元,轻工业产值达2.4亿元,食品加工业

产值达1亿元。同时,积极引进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生物制药业、特色旅游商品生产业。

(五)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围绕建设“昆河经济走廊上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总体目标,以服务滇南地区、桥头堡建设为发展方

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会展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加快拓展

生产性服务业、充实消费性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服务功能,努力把蒙自建设成为

滇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中心。到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年均

递增14.51%。

(六)可持续发展目标


1、到2015年,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79.98万亩,巩固退耕还林16.8万亩,改造面山2.5万亩,石漠化治

理988.11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5%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


2、到2015年,水源保护区占全县国土面积的比重达15.5%,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0%,,城市空

气质量良好的天数大于310天/的比例达90%,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53%。

3、到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8%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5%以上;重点污染源二氧化硫排放

达标率达85%以上,重点污染源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70%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化学

需氧COD排放量控制在750吨以内,万元GDP能源消耗控制在4.127吨标准煤以内。


(七)人民生活目标


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80元,平均递增8.11%;在岗职工人年均工资40415元,年均递增8.7%;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46以内。

(八)社会发展目标


1、城市建设提速发展


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7平方公里以上,全市城镇化率达63%以上;城市人口达30万人以上;到

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2平方公里以上,全市城镇化率达80%以上;城市人口达50万人以上。

2、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到2015年,小学入学率99%以上,辍学率控制1%以内;初中毛入学率100%以上,辍学率控制在3%以

内;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达0.6万人,力争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0%以上,高考升学率达95%以上;职

业高中招生人数达到2500人以上;城区幼儿入园率达95%以上,农村幼儿入园率达85%以上。

3、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到2015年,全市平均期望寿命达72岁;千人拥有病床数6张,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7人;孕产妇死

亡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五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2‰以内,5岁一下儿童死亡控制率在25‰以内。


4、人口增长有效控制


到2015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42.58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9‰以内。

5、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全面推进专业文艺、群众文化、文博、电影和图书阅览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发掘保护工作。充分发

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以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广告等文化产业为重点,以重大文化产业

项目为支撑,培育提升具有蒙自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加强体育健身工

程标准化场地建设,丰富城乡居民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竞技体育水平,到2015年,全

市体育人口达50%以上,100%的社区建有全民健身点,80%的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设施,人均公共体育

场地面积达1.2平方米。

6、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到2015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8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培训各类技术人员2万人,城镇登记失

业率控制在4.5以内。


7、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到2015年,全市医疗保障覆盖率达98%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城镇居民医疗参

保人数达到5.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2.3万人,养老保险参保人

数达到3.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结 语

回望历史,历史一次次推出蒙自,使蒙自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大自然赋予蒙自若干骄傲:这里是

云南文明的发祥地,这里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这里是中国石榴的盛产地,这里是绿色生态的宜居

地,这里是区位优越的战略地,这里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地,这里是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这里人杰地灵,这里物华天宝,这里桂冠楚楚:“中国石榴之乡”、“中国过桥米线之乡”、“全国

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体育先进

县”、“中国西部最具特色城市”、“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省级园林县城”等等荣誉称号

挂满蒙自全身。

蒙自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留下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蒙自海关旧址(含海关、哥胪士洋行、法国

花园、法国领事府、法国监狱),堪称千年古镇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新安所,百年运行不息连西方人

都熟知的米轨铁路及碧色寨火车站,飘香300多年吃遍天下的一席盛宴过桥米线,种植历史达700多年

的甜石榴,亦彝亦汉别具韵味的彝族花灯和尼苏古乐等众多震古烁今的重要文化遗产。蒙自这个在云

贵高原崇山峻岭中一马平川与新加坡国家一般大小的坝子,早已成为一块独具魅力的多元文化荟萃热

土。在这里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交相辉映,东西方文化碰撞相融,军旅文化与党史文化悠久厚重,各

种文化气息弥漫而来,让人不知所处何方所处何代,于是铸就了蒙自特色,蒙自风格,蒙自气派。


展望未来,历史的机遇和挑战又一次接踵而至,成熟而正确的指导思想与执着的理想信念共存于心。

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弄潮者的姿

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创造未来。我们要紧抓蒙自县改市的发展机遇,紧抓国内外产业转移与升级

不断加快的发展机遇,紧抓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全面启动的发展机遇,紧抓国家扩大内

需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的发展机遇,紧抓云南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发展机遇,紧抓打造滇

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已形成共识的发展机遇。凡此种种机遇,切记不容错过。


我们要挑战时代,更要挑战自己,登高望远,于更远中走向更强。在“十二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

内,蒙自的经济发展速度要继续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明显优

化,外向型产业基地和物流枢纽建设初见成效,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基本建成,现代田园宜居城市形

象初步确立,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控制,民生问题显著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到

2015年,蒙自市经济综合实力居于滇南地区上游水平,基本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南向产业

基地、昆河经济走廊上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和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到2020年,蒙自市人均GDP较

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开放程度较高、投资环境

理想、发展活力较强、文化特色浓郁、人居品质优良、社会安定和谐的现代化开放城市。


一切是值得期待的,一切都会在我们的期待中,一切缘于我们热爱成长中的蒙自。


蒙自——中国西南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历经一次次辉煌的发展历程后,更加成熟,更加锐气,更具魅

力。蒙自各族人民,将以县改市为契机,在新的起点上,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倍加锐意进取,

倍加奋发有为,迈上新的征程,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掀开历史新的一页!蒙自的明天充满

希望,蒙自的明天更加美好!

            

 

        下一页 上一页